- 作者:闪电宝
- 发表时间:2018-05-21 10:35
- 来源:闪电宝
在国家出台多项“普惠金融”政策、监管却日趋严厉的大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客群却呈现逐步探低的趋势。此前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部分互金业务,如P2P、小贷等,也向下“降级”,开拓新的市场。而这些新的进入者更像冲进瓷器店里的公牛,在进入新市场、加剧竞争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信用卡代还就是一个例子。
日前,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官网发布最新一期互联网金融新业态风险巡查公告。公告称,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现“信用卡代还”和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的业务模式。公告指出,此类业务涉及信用卡违规套现、平台收取高额费用、用户信用卡信息安全等问题,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技术平台发现代还信用卡平台主要以网站和APP两种形式存在,并存在部分平台同时运营网站和APP。技术平台监测到140余家代还平台。其中,相关网站平台70余家,在运营APP有80余款。
那么,信用卡代还是否会成为下一个P2P?
万亿市场亟待开发?
在互联网金融走到第五个年头,P2P和现金贷在监管高压的情况下,许多熬不起的P2P和小贷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信用卡代偿这片尚未被深入开拓的新蓝海,意图以业务转型来寻求新出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信用卡代偿业务蓬勃发展的另外一个关键原因在于银行信用卡在国内的普及。央行《2017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5.88亿张,同比增长26.53%;与此同时,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2.4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8%,应偿信贷余额5.56万亿元,同比增长36.83%。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663.11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6%。很多持卡人担心还不上款影响征信,也不想用最低还款支付银行较高的利息和手续费。于是,信用卡代偿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应运而生。
据了解,国外的信用卡代偿行业已经颇为成熟,大多数信用卡均支持“CreditCardBalanceTransfer(信用卡余额代偿)”业务,即将A信用卡账户中的未偿还债务转移到B信用卡公司账户中。为鼓励债务持有人进行债务转移,不少发卡机构甚至会给予转入余额0利率、临时免息期、忠诚度积分等鼓励。
对于原有债务信用卡发行商来说,信用卡代偿一来可以获得手续费,二来能有效避免债务人还款风险;而对于新的信用卡发行商来说,信用卡余额转移是重要的获客手段。
相比之下,信用卡代偿在国内尚未形成系统的业务体系,信用卡发卡行并不支持这样的债务转移,同样的客户的信用卡余额还款的需求,在中国也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中国信用卡代偿的市场规模,行业研报给出的预测数值是870亿元(2017年),而信用卡代偿真正可以渗透的市场容量已经超过2.7万亿元。
事实上,早已有不少平台专攻起信用卡代偿业务,头部公司如维信金科甚至已经踏上了赴港IPO之路,较为有名的还有51信用卡、还呗、省呗、小赢卡贷、拉卡拉替你还、松鼠金融、玖富万卡、分期乐、快易花(月月还)、小花钱包、平安普惠等。
“18%生死线”划分两大阵营
以信用卡的最低还款额计算,银行收取的年化利率大约在18%左右,这条费率“生死线”也构成了信用卡余额代偿产品分类的标准。
a.老玩家死磕低利率
中国有4万亿信用卡余额,其中有1.7万亿的生息资产。年化利率低于18%的产品,定价优势明显,能直接与银行共同分割相对优质的那部分生息资产大蛋糕。
萨摩耶金融的“省呗”和上海数禾科技的“还呗”,均为国内入局信用卡代还业务最早的一批玩家,同样锁定了这块优质资产。二者先后分别在2015年9月和2016年2月推出各自的信用卡跨行账单分期产品。以两家的费率为例:
“省呗”号称利率“低至银行6折”,也就是年化利率在10.8%-10.95%这个区间;
“还呗”则有3期、6期和12期的分期标准,年化利率总体在8.99%-16.99%之间。
然而“省呗”成立两年有余尚未披露过盈利状况,而“还呗”所在的数禾科技则遭遇亏损,其大股东之一分众传媒已于去年11月将所持股份转让。
b.次优客户争夺凶狠
相比之下,年化利率较高的代偿产品对资金、风控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同时也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消金机构、小贷公司等主体对逾期率的容忍度则更高,能够触达银行目标分期客群之外的一部分用户,也就诞生了年化利率在18%-36%之间的代偿产品的生存空间。类似平台的上线时间大约在1-2年左右,业务增速较快。
赴港IPO的维信金科就属于这一阵营。其三大信贷产品之一是信用卡余额代偿产品“维信卡卡贷”。招股书指出,该系列产品在信用卡余额代偿市场以16.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根据2018年1月卡卡贷的放款情况来看,平均加权期限为10个月,平均贷款规模为17000元,每年的实际年利率达到了35%;而消费信贷线主要提供小额分期产品,实际年利率也达到了33%。
从其招股说明书来看,信用卡代偿业务比重近年来稳步上升,在2017年成为业务重心,占据了近6成的贷款实现量和3成的利息收入。2017年,维信金科经调整净利润为2.92亿元。
挤出效应下,代还业务风险累积
一旦有利润,资本就会大胆起来。
单就信用卡代还业务而言,不能算是一门好生意——受信用卡账期的限制,余额代还的需求一般是一个月一次,与P2P、现金贷相比,无论是在利率、频次上均不占优势,但近期监管高压下的P2P、现金贷空间受到挤压,部分资金开始转战之前根本看不上眼的信用卡代还业务。
而这些资金同样将在P2P、现金贷中的操作习惯带到了信用卡代偿中:在经营上以获客为核心,忽略风险控制,以高利率对抗高风险,以催收替代风控。对于这些资金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赶在监管的脚步赶来之前快速开拓疆土、快速盈利,是比了解客户、控制成本更重要的事情。
未雨绸缪,代还业务的三大风险
日前,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官网发布最新一期互联网金融新业态风险巡查公告。公告称,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现信用卡代还和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的业务模式。公告指出,此类业务涉及信用卡违规套现、平台收取高额费用、用户信用卡信息安全等问题,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技术平台发现代还信用卡平台主要以网站和APP两种形式存在,并存在部分平台同时运营网站和APP。技术平台监测到140余家代还平台。其中,相关网站平台70余家,在运营APP有80余款。公告指出,代还信用卡平台的主要业务模式有三种,套现贷模式、平台代偿模式和信用卡套现模式。
在“套现贷”模式中,代还平台利用信用卡账单日和还款日的时差(账单日之后的消费全部为下一期账单还款金额,还款日之前的存款都算本期还款),用户只需要在信用卡中存入少量资金,代还平台循环刷取资金返给用户,从而达到全额还款的目的。
具体来说,用户在使用前需设置还款期限、还款次数、还款金额等信息,并预先在信用卡中存入部分现金,代偿平台就会按照用户设置进行刷卡—返现循环操作设置,套取用户消费金额,并用于支付本期信用卡账单,将本期账单过渡到下个月,平台在此过程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账单金额的0.8%-1%)。
平台代偿模式与前一模式不同,借款人不再欠款信用卡,而是欠款代偿平台。具体来说:信用卡代还平台垫付用户信用卡欠款,并取得对用户的债权,用户需定期向代还平台偿还贷款。技术平台监测用户还款周期可以为1周至24个月不等,月利率为0.55%-1%左右,同时部分平台还收取每月0.1%-0.8%服务费和2%-3%手续费。
利率方面,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公司,还有相当一部分代还平台存在诸多疑惑。
其中小赢卡贷就曾被爆出利率不透明,号称“月利率低至0.46%”,实际催收时年化利率达到24%;
有网友对宣称“0利息”的拉卡拉“替你还”业务进行了测试,在最极端的借款1周、手续费2%的情况下,简单换算之后有效年化利率最高可达186.75%。
而根据公开数据和平台客服的反馈,51信用卡、松鼠金融、分期乐、玖富万卡等均未对外公开其产品利率、代还额度、还款周期和其他费用等收费细则。不少平台都表示需要用户“先上传资料,提交申请信用卡代偿订单时,系统才能测算出具体的费用金额”,却连费用收取方式都拒绝透露。
另外有业内人士指出,第一种和第三种模式利用信用卡套现,是明显违规的。第二种模式中,代偿平台发放的资金本质上属于个人消费贷款,消费贷款除了不能流向房地产和股市等投资市场,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条文说不能用来偿还信用卡,应该算是一个灰色地带。
结语
面对信用卡代还巨大的市场潜力,低利率确实是抢滩插旗的利器,但也意味着盈利空间的缩减。而在现金贷受监管高压的情况下,一群年利率>36%的消费金融玩家又试图挤进代偿行业的高利率梯队,跑马圈地替代了粗放经营,在快速收割利润的同时也在压缩这这个市场的未来空间。
这项业务本身其实无法真正支撑整个公司,有巨亏者如“还呗”,有黯然离场者如51信用卡,连头部玩家如维信金科也难避免这样的尴尬局面:信用卡代偿产品占了公司放贷资金的近六成,但盈利却仅占公司利息收入的三成——信用卡代偿无疑是刺激消费金融的又一个切入口,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细水长流的瓷器活。
代还平台们顶着竞争压力,还在摸索着如何基于代偿业务来进一步挖掘存量客户,开发更多相关消费场景,形成更为完备的信贷体系,而这背后所需要的,或许正是如同美国一样更开严格、同时也更开放、更规范的政策及监管。